学习“七一”重要讲话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汉寿县委编办主任 彭金明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精辟概括了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系统总结了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实践启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视野宏阔、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境深远,通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一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是一篇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纲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认为,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历史
在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著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记录了14个重要的历史瞬间。其中,第5个故事《拿破仑:滑铁卢的一分钟》最引人感慨。在滑铁卢战役的前一天,拿破仑首次将独立指挥权交给格鲁希元帅。在第二天的战场上,当格鲁希正遵守大帝命令追击撤退的普军时,耳边响起来了阵阵炮声。彼时,格鲁希的军队距离炮声只有三小时的路程。听到炮声后的他十分慌乱,因为炮声的源头似乎来自大帝所在的位置。这时的他不知应该继续追击,还是赶往大帝那边查看情况。格鲁希考虑一分钟。是了,这就是滑铁卢的一分钟。这一分钟决定了整个十九世纪。格鲁希摆摆手,决定在没收到新命令前,还是保持原命令,继续追击普军,任凭前方炮声隆隆。也就是因为这一分钟,他所敬仰的大帝由于没能等到增援而遭战败流放,一个怯懦的小人物就这样毁掉了拿破仑的全部英雄业绩。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悟到,历史往往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叠加,对于历史的学习除了要了解“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还需要知道我们“为何而来”。今天,当我们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时,我们同样需要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去理解与把握。
二、读懂党,从一艘红船开始
读懂党,要从一艘红船开始。“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曾这样深情讲述。
1921年夏,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这里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一天,对于很多人来说稀松平常,但站在今天回望历史,在这一天里,“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初生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实现共产主义确定为其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将党的初心与使命确立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而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被称为“红船精神”。
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概括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三、中国共产党为何而来?
由这艘红船所引出的,是一段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何而来”的荡气回肠的历史记忆。
今年上半年热播的《觉醒年代》相信大家都应该看过,这部剧真实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1915年至1921年期间,以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奋力播撒中国革命的思想火种,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思想先锋。他们创办进步刊物,宣传新思想和十月革命;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立学术团体,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面对风雨如晦的黑暗中国和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不顾个人安危和得失,自觉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组建了中国共产党。
剧中,有两位陈家青年感动了无数人,他们分别是陈延年和陈乔年。
延年和乔年所出生的陈家在当时是绝对的大户人家。小时候,延年就带着弟弟乔年去庙里听革命党人讲故事,内心早早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等到父亲陈独秀日本逃亡归来,他们要求去上海求学,接触新思想,为中国谋求新出路。到了上海,大城市的繁华之下,他们依旧过着“食则夸饼,饮则自来水,冬仍衣袷,夏不张盖,与工人同做工”的日子。上法语补习班,考上震旦大学,去法国勤工俭学,都不是在为自己谋前程,而是给中国谋未来。
20世纪初的中国,处处掣肘,百孔千疮,苦难叠加。就在这个至暗时刻,延年乔年等一批知识分子主动站了出来,他们相信,如果黑暗中没有了光,那就让自己变成光,刺破这黑暗,照亮中国之未来。他们本可以有更多利己的选择,但从老家出来的那一天起,他们就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牢牢地绑在了一起。最终,陈家两兄弟刺破了黑暗,照亮了中国之未来,却也在人生最为灿烂的年华里,英勇献身。
1927年,哥哥陈延年被国民党反动军警押赴刑场。刽子手喝令他跪下,他却高声回应: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几个执刑士兵用暴力将其按下,松手挥刀时,不意陈延年又一跃而起,这一刀未砍着颈项,刽子手也差点吓得摔倒。最后,他竟被凶手们按在地上以乱刀残忍地杀害。
仅一年以后,在上海枫林桥畔,年仅26岁的陈乔年被枪杀。离开前,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安徽合肥有两条路,一条名为延乔路,另一条名为集贤路,延乔取自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的名字,集贤则是他们的父亲陈独秀先生下葬之处。延乔路短,集贤路长,他们没能汇合,但这两条路的尽头皆是繁华大道。
四、建党精神
在陈家两兄弟身上所体现出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的是我们党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思想优势。10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立了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的是我们党初衷不改、本色依旧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政治优势。10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的是我们党意志顽强、作风优良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精神优势。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多达370多万人。在脱贫攻坚战中,有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的是我们党品德高尚、情系人民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道德优势。中国共产党聚集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他们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坚持“四个自信”。10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回顾历史,我们豪情万丈;展望未来,我们心潮澎湃。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把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鲜明特征;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庄严使命。
“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百年历程,许多人和事仍然历历在目,许多呐喊和高歌犹在耳旁。站在百年征程的新起点上,我们有义务用胜利告慰先烈: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我们有责任让历史告诉未来:社会主义不会辜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