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市县信息

新邵县委编办巧用“篱笆”破解借调(混岗)人员、周转编制使用管理难题

湖南省机构编制网  时间:2021-09-06

2013年“三超两乱”治理开展以来,新邵县委编办始终坚持“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服务发展”的思路,着力在建实“篱笆”、管好“篱笆”、用活“篱笆”上下足下好功夫,破解借调(混岗)人员、周转编制使用管理难题,进一步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一、以“规范创新”促“程序法定”,建实制度“篱笆”。一是摸清家底,科学谋划。以清理借调(混岗)、抽调、吃空饷人员为契机,会同组织、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对全县各级行政事业机关单位在编人员进行“拉网式”排查,分类建立基础台账;对空编、满编、超编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形成问题清单,并建立台账,提出来年预计使用编制数,确保现有编制资源有计划高效率被使用。二是分类解决,逐步消化。会同相关部门对梳理出的问题清单,逐一分析审核,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精准制定清理政策,及时出台借调(混岗)、抽调、吃空饷人员清理实施方案,压实相关主管部门主体责任,确保清理工作有序高效推进。三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以《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为基准,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共新邵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和《中共新邵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人事编制监督机制,落实人事编制管理责任追究制,加大人事编制依法管理力度。

二、以“跟踪问效”促“常态长效”,管好制度“篱笆”。一是用好机构编制综合服务平台,严格落实人员编制实名制。进一步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实名制,落实部门“三定规定”,确保实有人员的数量、结构与批准的编制数相对应,切实做到“一岗一责一编一人一账”;坚持实名制管理数据信息逐月对比分析制度,加强对全县各机关单位机构编制、实有人员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重点监督。出台《新邵县机构编制核查办法》,借力组织、巡察、审计等平台,建立健全与县委组织部、县委巡察办、县审计局的沟通机制,在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原则、条件、标准和程序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核定职数配备干部,将机构编制督查事项列入县委巡察、审计重要内容。三是建立跟踪问效机制,确保有效监督。建立《新邵县机构编制问题整改台账》,明确各责任单位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逐项督促销号落实,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执行力度。

三、以“动态管理”促“优化配置”,用活制度“篱笆”。一是盘活存量,建好“周转池”。结合党政机构改革、乡镇体制改革、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等专项改革,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合并、撤销和压缩职能相近、职能弱化的部门,收回编制156名,建立专项编制周转池,有效缓解了“空编不用”和“无编可用”的矛盾。二是创新管理,用活“周转池”。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重点保障,紧抓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这一人才建设核心,对全县编制周转池又进行细分,分别建立了人才专项编制池、政策性安置编制池,各自领域内专事专用、事了编收,打破了编制“一定终身”的供给模式,保障了重点领域进人需求。目前,利用各专项编制周转池,我县医疗卫生系统引进专业人才10人,定向委培基层农技人才22人,政策性安置“三支一扶”人员2人。三是动态管理,巩固“周转池”。对周转池编制实行单列管理、动态管理和实名制管理,根据单位职能变化和编制使用情况,确定是否继续使用周转池编制。当单位出现空编后,使用周转池编制的人员自行转为占用单位原有事业编制,使用的周转池编制自动流回周转池,形成动态流转机制,确保周转池编制循环使用,能放能收。(邵阳市新邵县委编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