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他山之石

改革试出新活力 多点多极新天地——记四川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湖南省机构编制网  时间:2017-07-30

    2011年7月,四川省正式启动中央编办确定的新津县花源镇、大竹县庙坝镇两个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四川省以试点为难得契机,以点带面,扩大和深化试点效益。201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展“百镇建设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决定分3年每年选取100个城镇推广成功经验。经过3年努力,已推广到300个城镇,形成了双镇先行先试、百镇示范引领、带动千镇发展的蓬勃势头,走出了一条小城镇改革试点的成功之路,省委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胜利。
    一、重放权,激发自主发展活力,破解乡镇权责不匹配问题
    (一)充分下放事权。本着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则放原则,根据试点镇发展需要和承接能力,通过委托、直接交办或设立派驻机构等方式,下放有利于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权”,并明确下放权限的方式、内容、时限、责任主体等细节,较好地解决乡镇政府权责不对等、责大权小的问题,增强试点镇对本区域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能力,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如新津县将14个县级部门的96项审批、执法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下放花源镇,整体审批环节和时限精简50%以上。金堂县向淮口镇下放184项审批、执法权限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大部分与法人、自然人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在“家门口”办好手续,便民利民。
  (二)着力扩大财权。本着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原则,积极调整县(市、区)与试点镇的财力分配结构,探索建立有利于试点镇发展的财政体制,通过提高土地净收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税收的返还比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投入、在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及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等方式,壮大试点镇财力,确保试点镇有钱办事。如彭州濛阳镇镇域税收(地方税收)大部分留镇作为建设资金,镇域土地收益除上交省、成都市外全额留镇,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引入发展所需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37个、资金27.45亿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驶上快车道。
  (三)适度赋予人事权。一是增强镇党委的干部管理话语权。各试点镇班子成员的配备、提拔须听取镇党委意见,中层干部由镇党委任免报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工作人员招录调动须事先书面征求镇党委意见。二是实行灵活的用人制度。成都、宜宾等地立足试点镇近年来职能职责增加对人才需求迫切的实际,在适当调剂增加试点镇人员编制、充实试点镇工作力量的同时,通过赋予其采取公招、遴选和从高校选拔等方式引进或聘用急需紧缺人才的权力,有效优化了人员结构,有力推进了政府工作。三是实施“县管镇用”管理模式。在编制、人事关系不变的基础上,宜宾、广元等试点地区将县级部门派驻乡镇机构人员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权下放到乡镇,主管部门仅对乡镇进行工作考核,不再考核到个人,进一步强化乡镇对县级派驻部门人员的管理,提升了乡镇统筹管理能力。
  二、重创新,优化执政资源配置,助推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一)创新管理体制。各试点地区根据试点镇不同产业特点和功能定位,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破除乡镇管理“一刀切”的体制模式,构建起体现区域特色的管理体制。一是探索建立与功能区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郫县安德镇实行镇与功能区“镇区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镇政府主要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委会主要抓产业规划和招商引资,镇与功能区分工不分家、工作一盘棋,实现了镇域范围内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管理。二是探索建立“建管分离、市场运作”的管理体制。双流县黄龙溪镇突出旅游特色,打破政府对景区管理的包揽,引入国有公司和社会力量负责景区打造和经营,成立商会、协会引导规范商家经营行为,政府着重抓好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政府景区管理实现了从建设、营销、招商、管理并重向以监管和服务为主的转变。三是探索建立农村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达州、广元、泸州等试点地区将畜牧、水利、林业等原由县级部门管理的乡镇涉农事业单位及其人员全部并入镇农业服务中心,整合农、林、畜牧等职能组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或产业引导中心,着力提升试点镇农业产业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二)创新运行机制。为有效承接上级政府和部门下放的权限,履行好新赋予的职责任务,试点镇积极整合机构编制资源,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探索建立高效的基层政府运行新机制。一是优化机构设置。各试点地区围绕强化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三大职能”,按照职能归口原则综合设置党政工作机构,以“几办几中心”的形式规范乡镇行政和事业机构设置,促进了机构精简优化和行政效能提升。二是统筹使用编制。广元市和成都彭州市等地在不增加乡镇人员编制、不变更现有体制架构的前提下,打破人员身份岗位限制,将乡镇除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外的干部安排到“一办三中心”合适岗位,实行“一岗多责、统一调配、动人不动编”的管理方式,通过对人员的统一调配、岗位管理,实现了人员编制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规范工作流程。各试点镇结合基层实际,实行集中办公、窗口分列、分线负责、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优化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流程、实行目标管理、加强履职及作风效能情况考核检查等方式,着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三)创新监管模式。为规范下放给试点镇政府权力事项的运行,防止“一放就乱”,各试点地区通过创新监管模式,确保下放权力“接得住、看得见、管得好”。一是规范下放权力。制定下放权力的管理办法,明确下放程序、运行规则和权责关系等,使下放权力运行有章可循。二是强化社会监管。通过公众信息网、政务公开栏等载体向社会公开行政权力事项。设立公开投诉电话、网上投诉信箱,畅通群众监督投诉渠道,确保行政权力在群众的监督下公开透明运行。三是动态跟踪考评。建立以服务群众满意度、农村社会和谐度、工作运行有效度为主要内容的考评奖惩体系,实行工作成效通报和跟踪督办制度,使乡镇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上来。四是激励干部敬业。各地把试点乡镇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有县级领导直接兼任试点镇书记的,也有试点工作成效突出,提拔为县级领导后仍留在试点镇的。同时,对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乡镇干部有计划地实行照顾性交流、按政策适当提高工作津贴和考核评优比例等措施,使试点镇干部队伍既有工作压力,更有工作动力,较好地调动了其工作积极性。
  三、重民意,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一)健全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机制。各试点镇将所有行政许可和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向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实行“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结合“放、管、服”改革,将社保、就业、计生等服务事项延伸至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免费为群众提供代办服务。依托信息网络系统构建县、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如成都市金堂县淮口镇、郫县安德镇、邛崃市羊安镇等将便民服务中心打造为辐射区域的县级分中心,集成水电气讯缴费、银行等便民服务事项,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大竹县庙坝镇通过规范“两点”(镇社会事务服务大厅、村民事代办点),实行“两代”(民事代办、民情代诉),落实“两查”(台账备查、走访调查),切实方便群众,收到了干部群众“双满意”的良好效果。
  (二)健全均衡多元的公共服务机制。各试点镇积极探索公共服务有效实现形式,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公共服务,积极推动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二是积极培育引导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投入和运行机制。如新津县花源镇重点扶持返乡大学生、失地农民、外来创业人员组建物管公司、人力资源公司、家政技能培训中心等社会组织,将道路保洁、景观绿化、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新格局。大竹县庙坝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外包场镇管理和消防服务,实现政府由“花钱养人办事”向“花钱雇人办事”的转变,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服务成本。
  (三)健全广域覆盖的网格化治理机制。为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进入城镇集中居住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试点镇探索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如新津县花源镇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分责任网格,组建由镇政府社会管理专员、人民调解员、基层民警、社区经理以及志愿者组成的社会管理工作队伍,分片负责网格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构建起镇村治安巡逻网、镇村组三级调解工作网、流动人口服务网等“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的基层社会网格化管理模式。大竹县庙坝镇将创新社会管理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破按行政村村民小组设置党小组的传统方式,创新建立同岗位党小组、同产业党小组、同地域党小组的“三同”党小组,初步实现了“富村带穷村、先进带后进”目标。该镇长乐华山村联合党支部书记杨帮武创建的以“创新管理聚民心、转变作风暖民心、阳光村务顺民心、强基固本赢民心”为主要内容的“杨帮武民心工作法”,得到省委东明书记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宣传推广。
    近年来,四川充分发挥花源镇、庙坝镇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百镇建设行动”,大大地激发了干部、市场、社会三大活力,300个试点镇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增长,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层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五年来,已累计完成以水、电、路、气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投资321亿元,建设项目近1000个。2015年,300个试点镇以占不足全省15%的建制镇数量,吸纳了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在其中抽样的127个镇中,平均拥有幼儿园和中小学6所,医疗卫生设施数9.8个,卫生院职工80名,比2012年增长30.3%。一大批布局合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特色城镇涌现出来,越来越成为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中最有活力的新天地。
(来源:中国机构编制网)